恒溫熒光PCR檢測儀(依賴恒溫擴增技術,如LAMP、RPA,結合熒光信號實時監(jiān)測)與基因編輯技術(如CRISPR-Cas9、TALEN、ZFN,通過特異性核酸酶實現(xiàn)DNA靶向修飾)的聯(lián)用,是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領域的重要技術融合方向。二者的協(xié)同核心在于:基因編輯技術負責“精準改造靶標基因”,恒溫熒光PCR檢測儀負責“高效驗證編輯效果”,形成“編輯-檢測-優(yōu)化”的閉環(huán)體系,這聯(lián)用不僅解決了傳統(tǒng)基因編輯后驗證步驟繁瑣、耗時的問題,還能提升編輯效率與特異性,在基礎研究、疾病診斷、農業(yè)育種、工業(yè)微生物改造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價值。
一、聯(lián)用的核心邏輯:功能互補與技術閉環(huán)
基因編輯技術的核心目標是實現(xiàn)對特定DNA序列的“敲除、敲入、替換”,但編輯過程存在“不確定性”—— 可能出現(xiàn)編輯效率低、脫靶效應(非預期位點修飾)、嵌合型編輯(部分細胞未完全編輯)等問題;而恒溫熒光PCR檢測儀的核心優(yōu)勢是“快速、靈敏、特異性地檢測核酸序列變化”,可針對基因編輯后的靶標位點進行精準分析。二者聯(lián)用形成的技術閉環(huán),可分為三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:
編輯前:靶標序列驗證與引物/探針設計在基因編輯實驗啟動前,需通過恒溫熒光PCR檢測儀確認待編輯生物樣本(如細胞、組織、微生物)的靶標基因序列是否與預期一致(避免因樣本序列差異導致編輯失效),例如,利用LAMP技術擴增靶標基因片段,結合特異性熒光探針驗證序列準確性,同時根據測序結果設計基因編輯的向導RNA(gRNA,針對CRISPR-Cas9)或識別模塊(針對TALEN/ZFN),確保編輯工具與靶標序列完全匹配。
編輯中:實時監(jiān)測編輯效率(可選)部分場景下(如體外基因編輯體系),可將恒溫熒光PCR的擴增與熒光檢測模塊整合到編輯反應體系中,實時監(jiān)測編輯過程中靶標序列的變化,例如,在CRISPR-Cas9 體外編輯反應中,加入針對靶標位點的 LAMP 引物與熒光探針 —— 若編輯成功,靶標序列被切割,LAMP 擴增無法啟動,熒光信號弱;若編輯失敗,靶標序列完整,LAMP正常擴增,熒光信號強。通過實時熒光曲線可動態(tài)判斷編輯反應的進程與效率,及時調整反應條件(如Cas9酶濃度、gRNA比例)。
編輯后:高效驗證編輯效果與排除脫靶這是二者聯(lián)用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?;蚓庉嬐瓿珊螅鑿?/span>“靶標位點編輯效率”“脫靶位點安全性”“嵌合率”三個維度驗證,傳統(tǒng)方法(如Sanger測序、瓊脂糖凝膠電泳)存在耗時(1-2天)、靈敏度低(無法檢測低比例嵌合型)、操作繁瑣的問題;而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可在30-60分鐘內完成檢測,且靈敏度達ng級甚至pg級,具體驗證方向包括:
靶標位點編輯效率:通過設計針對“野生型序列”與“編輯后序列”的特異性熒光探針,利用熒光信號強度比例計算編輯效率(如野生型探針熒光弱、編輯型探針熒光強,說明編輯效率高);
脫靶效應檢測:基于生物信息學預測的潛在脫靶位點,設計特異性LAMP/RPA引物與探針,通過恒溫熒光PCR檢測是否存在脫靶修飾(若脫靶位點未擴增出熒光信號,說明編輯特異性高);
嵌合率檢測:針對混合細胞樣本(如動物組織、植物愈傷組織),通過熒光信號的定量分析(如熒光閾值循環(huán)數(shù)Ct值),判斷未編輯細胞與編輯細胞的比例(嵌合率),篩選純合編輯克隆。
二、關鍵聯(lián)用技術路徑:以CRISPR-Cas9為例
CRISPR-Cas9 是目前應用十分廣泛的基因編輯技術,其與恒溫熒光PCR檢測儀的聯(lián)用技術路徑為成熟,可分為“體外編輯驗證”與“體內/細胞編輯驗證”兩類場景,具體流程與技術細節(jié)如下:
(一)體外基因編輯驗證:快速篩選適宜的編輯體系
體外基因編輯(如對質粒DNA、PCR擴增片段的編輯)是優(yōu)化 CRISPR-Cas9 體系的關鍵步驟,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可快速篩選適宜gRNA、Cas9酶濃度、反應時間等參數(shù),具體步驟:
編輯體系構建:將靶標質粒、Cas9蛋白、不同設計的gRNA(如3-5條候選gRNA)按不同比例混合,在37℃下進行體外編輯反應(0.5-2小時);
恒溫擴增與熒光檢測:取少量編輯反應產物,加入含“野生型靶標位點特異性LAMP引物+熒光探針”的反應體系,在恒溫熒光PCR檢測儀中進行30分鐘LAMP擴增(溫度通常為63℃);
結果分析:若某條gRNA對應的反應體系中,野生型探針的熒光信號顯著低于其他gRNA(如熒光強度僅為對照的10%-20%),說明該gRNA的編輯效率很高 —— 因靶標質粒被高效切割后,無法被野生型引物擴增,熒光信號減弱;反之,熒光信號強則說明編輯效率低。通過這一方法,可在1天內完成多組gRNA的篩選,遠快于傳統(tǒng) Sanger 測序(需 2 天以上)。
(二)細胞/體內基因編輯驗證:精準檢測編輯效果與脫靶
在細胞(如HEK293T細胞、胚胎干細胞)或模式生物(如小鼠、斑馬魚)體內完成CRISPR-Cas9編輯后,需通過恒溫熒光PCR檢測儀驗證編輯效果,核心包括“靶標位點編輯效率”與“脫靶位點檢測”:
1. 靶標位點編輯效率檢測(以細胞樣本為例)
樣本處理:提取編輯后細胞的基因組DNA,用核酸酶去除RNA雜質;
雙色熒光LAMP檢測:設計兩套LAMP引物與探針 —— 一套針對“野生型靶標序列”(標記FAM 熒光),一套針對“預期編輯后序列”(如敲除后的斷裂位點或敲入的外源序列,標記HEX熒光);將基因組DNA與雙色LAMP反應體系混合,在恒溫熒光PCR檢測儀中擴增30-40分鐘;
效率計算:通過檢測儀軟件分析FAM與HEX的熒光強度比值 —— 若HEX熒光強、FAM熒光弱,說明編輯效率高(如HEX/FAM 比值>5,編輯效率可能>80%);若二者熒光強度接近,說明存在嵌合型細胞(部分細胞未編輯)。這種方法不僅快速,還能實現(xiàn)編輯效率的半定量分析,靈敏度可達0.1%(即能檢測到1000個細胞中1個編輯細胞)。
2. 脫靶效應檢測(基于預測的脫靶位點)
脫靶位點預測:通過CRISPR Design、Cas-OFFinder等工具,預測gRNA可能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(通常選擇與gRNA序列相似度≥18 bp的位點,共10-20個);
多重熒光RPA檢測:由于RPA技術(重組酶聚合酶擴增)對引物特異性要求高,且可在37-42℃恒溫反應,適合多靶點同時檢測。針對每個潛在脫靶位點設計特異性RPA引物與熒光探針(標記不同熒光通道,如FAM、HEX、Cy5),將所有引物/探針混合形成“多重RPA反應體系”,加入基因組DNA后在恒溫熒光PCR檢測儀中反應20-30分鐘;
脫靶判斷:若某一熒光通道出現(xiàn)強信號,說明對應脫靶位點被編輯(因編輯會導致脫靶位點序列改變,僅未編輯的脫靶位點可被RPA擴增,產生熒光;若編輯則無法擴增,熒光弱);反之,熒光弱或無信號,說明無脫靶,這多重檢測可在1小時內完成20個以上脫靶位點的篩查,遠快于傳統(tǒng)的全基因組測序(需 1 周以上)。
三、聯(lián)用的核心優(yōu)勢:突破傳統(tǒng)技術瓶頸
相較于“基因編輯+傳統(tǒng)檢測方法(Sanger 測序、凝膠電泳)”的組合,恒溫熒光PCR檢測儀與基因編輯技術的聯(lián)用具有四大核心優(yōu)勢,解決了傳統(tǒng)流程的關鍵瓶頸:
(一)速度快:從“數(shù)天”縮短至“數(shù)小時”
傳統(tǒng)基因編輯后驗證需經歷“基因組 DNA提取(4-6小時)→PCR 擴增(1-2小時)→瓊脂糖凝膠電泳(1小時)→Sanger 測序(1-2天)→結果分析(1小時)”,全程需2-3天;而聯(lián)用體系中,恒溫擴增(LAMP/RPA)僅需20-40分鐘,熒光檢測實時完成,加上DNA提取,全程可在2-3小時內完成,大幅提升實驗效率 —— 尤其在需要快速篩選編輯克?。ㄈ缂毎禈嫿ǎ┗蚓o急場景(如病原微生物基因編輯改造)中,優(yōu)勢顯著。
(二)靈敏度高:檢測低比例嵌合型與微量樣本
傳統(tǒng)凝膠電泳的檢測下限約為10ng DNA,且無法區(qū)分低于10%的嵌合型細胞;而恒溫熒光PCR檢測儀的靈敏度可達pg級(如RPA技術可檢測 1 pg基因組DNA),且能通過熒光信號定量分析低至0.1%的嵌合率 —— 這對動物胚胎編輯(如小鼠受精卵編輯,常存在嵌合型)或臨床樣本編輯(如患者來源的類器官編輯,樣本量少)至關重要,可避免因靈敏度不足遺漏陽性編輯樣本。
(三)特異性強:精準區(qū)分“編輯型”與“野生型”
恒溫熒光PCR的引物/探針設計針對“編輯后序列的特異性位點”(如敲除的斷裂處、敲入的外源基因片段),僅與目標序列結合,不與野生型序列反應,特異性遠高于凝膠電泳(僅能區(qū)分片段大小,無法區(qū)分序列差異),例如,在基因敲入實驗中,傳統(tǒng)凝膠電泳無法區(qū)分“正確敲入”與“隨機整合”,而恒溫熒光PCR可通過針對“敲入位點與基因組同源臂連接處”的探針,僅檢測正確敲入的樣本,避免假陽性結果。
(四)可現(xiàn)場化:擺脫對實驗室的依賴
恒溫熒光PCR檢測儀體積小巧(部分型號為便攜式,如手持LAMP檢測儀),無需復雜的溫度循環(huán)裝置(僅需恒溫加熱模塊),可在野外、臨床現(xiàn)場等非實驗室環(huán)境使用;而基因編輯技術也在向“體外快速編輯”方向發(fā)展(如體外CRISPR-Cas9編輯試劑盒)。二者聯(lián)用可實現(xiàn)“現(xiàn)場編輯+現(xiàn)場驗證”—— 例如,在農業(yè)育種中,可在田間采集作物葉片,現(xiàn)場完成基因編輯(如抗蟲基因敲入)后,用便攜式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實時驗證編輯效果,無需將樣本帶回實驗室,大幅縮短育種周期。
四、典型應用場景:從基礎研究到產業(yè)落地
恒溫熒光PCR檢測儀與基因編輯技術的聯(lián)用已在多個領域落地應用,涵蓋基礎研究、疾病處理、農業(yè)、工業(yè)等,成為推動技術轉化的關鍵工具:
(一)基礎研究:細胞系構建與基因功能驗證
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,構建基因敲除/敲入細胞系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核心手段。聯(lián)用體系可快速篩選純合編輯細胞克隆 —— 例如,在HEK293T細胞中編輯“p53基因”(抑癌基因)后,通過雙色熒光LAMP檢測,1小時內即可區(qū)分“野生型”“雜合敲除”“純合敲除”細胞,避免傳統(tǒng)方法中大量克隆篩選的繁瑣過程;同時,通過脫靶檢測排除p53同源基因(如p63、p73)的脫靶,確保細胞系的特異性,為后續(xù)基因功能研究(如細胞凋亡、周期調控)提供可靠模型。
(二)疾病診斷與處理:臨床級基因編輯驗證
在基因處理領域(如CRISPR-Cas9處理鐮狀細胞貧血),編輯后細胞的“安全性”與“有效性”是臨床審批的關鍵。聯(lián)用體系可用于:
患者造血干細胞編輯后,檢測靶標基因(如HBB基因,鐮狀細胞貧血致病基因)的編輯效率,確?!?/span>90% 的細胞被正確編輯;
篩查潛在脫靶位點(如與 HBB 序列相似的基因),確保無脫靶修飾,避免引發(fā)新的疾??;
監(jiān)測患者回輸編輯細胞后的體內嵌合率(通過外周血樣本檢測),評估處理效果 —— 這些檢測均需快速、靈敏,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可滿足臨床級別的要求。
(三)農業(yè)育種:快速培育基因編輯作物/畜禽
在農業(yè)領域,基因編輯技術常用于培育抗蟲、抗除草劑、優(yōu)質的作物(如水稻、玉米)或畜禽(如豬、雞)。聯(lián)用體系可加速育種進程:
對作物愈傷組織進行基因編輯(如敲除抗除草劑基因的抑制位點)后,用便攜式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在溫室現(xiàn)場檢測編輯效率,篩選陽性愈傷組織,避免傳統(tǒng)方法中“愈傷組織培養(yǎng)→植株再生→測序驗證”的漫長流程(從數(shù)月縮短至數(shù)天);
對畜禽受精卵編輯后,在胚胎移植前檢測編輯效果,提高移植成功率(如豬受精卵編輯后,僅移植純合編輯胚胎,避免后代出現(xiàn)嵌合型)。
(四)工業(yè)微生物改造:優(yōu)化發(fā)酵效率
工業(yè)微生物(如大腸桿菌、酵母菌)的基因編輯常用于提升發(fā)酵產物產量(如胰島素、乙醇)。聯(lián)用體系可快速篩選高產菌株:
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編輯(如敲除產物分解酶基因、增強合成酶基因)后,通過恒溫熒光PCR檢測編輯位點,1小時內篩選出陽性菌株;
對發(fā)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樣本進行實時檢測,監(jiān)測編輯基因的穩(wěn)定性(避免因傳代導致編輯位點丟失),確保發(fā)酵效率穩(wěn)定。
五、挑戰(zhàn)與未來發(fā)展方向
盡管二者聯(lián)用已展現(xiàn)顯著優(yōu)勢,但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(zhàn),同時也存在明確的發(fā)展方向:
(一)現(xiàn)存挑戰(zhàn)
多重檢測的通道限制:目前多數(shù)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僅支持2-4個熒光通道,無法同時檢測更多脫靶位點或編輯靶點 —— 需開發(fā)多通道(如8-10通道)檢測儀,滿足復雜編輯體系的需求;
復雜樣本的干擾:臨床樣本(如血液、組織)或農業(yè)樣本(如葉片、土壤微生物)中含有的雜質(如蛋白質、多糖)會抑制恒溫擴增反應,導致假陰性 —— 需優(yōu)化樣本預處理方法(如快速核酸提取試劑盒),減少干擾;
編輯類型的適配性:對于復雜編輯類型(如大片段敲入、堿基編輯),現(xiàn)有引物/探針設計難度大,檢測靈敏度下降 —— 需開發(fā)針對復雜編輯的特異性擴增技術(如長片段LAMP)。
(二)未來發(fā)展方向
集成化:“編輯-檢測”一體化設備開發(fā)微型化、一體化設備,將“基因編輯模塊”(如微型CRISPR反應腔)與“恒溫熒光檢測模塊”整合,實現(xiàn)“樣本入→結果出”的全自動化流程 —— 例如,針對病原微生物(如新冠病毒),可在設備內完成“病毒RNA編輯(如破壞復制相關基因)→編輯效果檢測”,用于快速滅活與驗證。
智能化:AI輔助引物設計與結果分析結合人工智能技術,開發(fā)“AI引物/探針設計系統(tǒng)”—— 根據編輯類型(敲除、敲入、堿基編輯)自動生成適宜恒溫擴增引物/探針,避免人工設計的誤差;同時,AI可自動分析熒光曲線,區(qū)分“真陽性”“假陽性”(如非特異性擴增導致的熒光信號),提升結果準確性。
臨床化:合規(guī)性與標準化針對基因應用場景,推動聯(lián)用體系的“臨床級標準化”—— 制定恒溫熒光檢測的操作規(guī)范(如樣本處理、試劑質量控制),開發(fā)符合gMP標準的檢測試劑,確保結果可追溯、可重復,滿足臨床審批要求(如FDA、NMPA的監(jiān)管標準)。
恒溫熒光PCR檢測儀與基因編輯技術的聯(lián)用,是“精準改造”與“高效驗證”的完美結合,通過功能互補形成了技術閉環(huán),解決了傳統(tǒng)基因編輯流程中效率低、靈敏度不足、操作繁瑣的瓶頸,這聯(lián)用不僅加速了基礎研究(如細胞系構建、基因功能驗證),還推動了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處理、農業(yè)育種、工業(yè)微生物改造等領域的產業(yè)化落地。隨著設備集成化、檢測智能化、流程標準化的發(fā)展,二者的聯(lián)用將進一步突破技術限制,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核心工具,為精準醫(yī)療、綠色農業(yè)、高效工業(yè)生產提供更強的技術支撐。
本文來源于深圳市芬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ddoeot.cn/